惠明茶
景寧惠明茶又稱景寧惠明,簡稱惠明茶,是浙江傳統名茶、全國重點名茶之一,明成化年間列為貢品,屬綠茶。
【資料圖】
主要產自景寧畬族自治縣紅墾區赤木山惠明寺及際頭村附近。成茶外形肥壯緊結略扁,所用鮮葉為芽頭肥大、葉張幼嫩、芽長于葉的一芽一葉,葉芽稍有白毫,乳白中帶淡黃,沖泡后又呈白色,人稱白茶。
其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和一等證書。常飲惠明茶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
據《景寧畬族自治縣志》記載:唐大中年間,景寧已種植茶樹。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惠明長老和畬民在寺周圍辟地種茶。
《景寧縣志》載,清同治十一年:“茶隨處有之,以產惠明寺潦頭者為佳”,可見當時景寧種茶之普遍,茶業發展之盛。該處所產的茶葉品質卓越,因僧而得名,稱“惠明茶”。
據《處州府志》記載,惠明茶于明成化十八年就成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人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可見,人京進貢場面非凡。
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一次規模盛大的萬國博覽會中,中國選送的惠明茶被公認為是茶中珍品,榮獲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從此惠明茶名冠全球,人們稱其為“金獎惠明”。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畬族人民生活貧困,茶園荒蕪,金獎惠明茶也就名存實亡。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金獎惠明茶,并大力扶持,才開始逐步恢復發展起來。1973年麗水地區科委將金獎惠明茶列入重點研究課題,重新挖掘了這一歷史名茶,對茶區土壤、氣候和茶葉的栽培、采制等進行研究,1979年惠明茶正式投產,從而使金獎惠明茶重獲新生。
生態環境
產區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于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由于灘坑水電站的建造,形成了“千峽湖”的水庫環境。
據調查分析,惠明茶產區景寧地形復雜,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產區屬酸性砂質黃壤土和香灰土,pH值4.5~5.5,全土層在100cm以上,有機質達2%~4%。位于敕木山東北半山腰的惠明寺村一帶,冬暖夏涼、云霧蒸騰、雨水充沛、綠樹婆婆,年平均氣溫15.2℃,年降雨量1829mm,加之云霧密林形成的漫射光,極有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尤其有利于茶葉含氮物質、氨基酸、兒茶素、芳香物質的積累,并使得細胞糖類不易縮合形成纖維素而老化,因而提高了鮮葉的持嫩性與品質。
品質特征
惠明茶色澤翠綠光潤,銀毫顯露。沖泡后滋味鮮爽甘醇,湯色清澈,嫩勻成朵,旗槍輝映,芽芽直立,花香幽郁,果味甘爽。帶有蘭花及水果香氣,茶湯清澈明綠,旗槍朵朵,交相輝映。品飲過該茶的人都稱它是“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昧猶存”的好茶。
加工工序
惠明茶制作工藝精細,其操作分為鮮葉處理、殺青、揉捻、理條、提毫整形、攤涼、炒干、揀剔貯藏等8個工序;采用拋、悶、撈、抖、帶、甩、搓、抓、理、拉等10種手勢巧制而成。
鮮葉處理
每年清明前至谷雨選采早生、多毫、肥壯的優質良種鮮葉,原料要一嫩、二勻、三鮮、四凈。鮮葉進廠后須置通風、清潔、干燥屋內薄攤,其間要輕翻幾次,達到失水均勻、失去鮮活光澤、顯露清香時方可付制。
殺青
先將斜鍋或電炒鍋刷洗干凈、光潔,鍋溫升至適溫時擦一些機制茶專用油,待鍋溫達130~150℃時投八攤青葉250~400g。炒法要悶抖結合、多抖少悶,要揚開、抖散、勤翻、撈凈、殺勻、殺透。
揉捻
將稍事攤放的殺青葉置于清潔的竹簾上,抱茶于手沿同一方向旋轉,手勢按輕——重——輕規律掌握,邊揉邊解塊。揉至茶汁稍溢、成條率達90%左右為適度。
理條
在65~70℃的斜鍋中用手輕抓茶葉向同一方向滾理,邊理邊抖散水分。理至茶條不粘手,手提成團而拋之即散為止。
提毫整形
鍋溫80℃,雙手相對、四指微曲,如此反復在鍋中來回滾理;至茶條基本均勻并達七成干后,將鍋溫降至60℃以下,以單手握茶沿鍋壁向同一方向旋轉,利用掌力使茶條相互摩擦。至顯露白毫、茶條緊結并稍帶卷曲即止。
攤涼
提毫整形茶坯出鍋攤涼30min,使茶條內外水分趨于均勻。
炒干
攤涼后在56~60℃斜鍋中翻炒,要輕翻勤翻,以達到色澤翠綠、香氣清高、保護苗鋒茸毫之目的。炒至足干為止。
揀剔貯藏
經攤涼、揀剔后,即可用密封性能好的鐵皮箱或內有復合塑料防潮袋的硬紙板包裝箱包裝、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