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后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從五代至北宋的這段時間內,我國氣候明顯由暖轉寒。宋代的常年氣溫,較唐代平均低2~3℃。由于氣溫降低,中原地區大批茶樹凍死,部分茶樹推遲萌發,使得長江中下游的茶葉產量大降。而福建、兩廣氣候較暖,茶樹正常發芽,對采摘、產茶沒有太大影響,茶葉產量持續穩定。
【資料圖】
同時,由于南方受唐末以來的戰亂影響較少,加上北方人口大量南移,農業迅速發展,商業活動活躍,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另一方面,各國統治者為增強爭霸實力或避免被別的政權吞并,大多重視發展生產,保護商業貿易,因此,南方的茶業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唐的基礎上還有所發展,并逐漸取代北方茶區,從而使整個中國產茶重心逐步南移。閩南和嶺南兩廣一帶的茶業,也在此時明顯地發展起來。自此,六堡茶發展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活躍階段。
現在的六堡茶區,仍保留有以春社之前的茶為上品的習慣。這種崇新崇嫩之風,與當時的歷史有關。那時北方地區氣溫較低,茶樹推遲發芽,致使茶葉在清明前無法進貢到京都。而福建、兩廣氣候溫暖,在春社前都可以采摘、產茶。
隨著茶葉生產重心的南遷,閩南和嶺南一帶的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北宋葉清臣在其著作《述煮茶泉品》中記載:“吳楚山谷間,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荈,為人采拾。”當時的吳楚地區,即現在長江以南流域中下游及嶺南一帶。
唐代時期,隨著茶葉的逐漸普及和飲茶經驗的日漸積累,飲茶之風興盛并逐步向民間普及。陸羽《茶經》的問世,進一步推動飲茶風尚的發展。那時,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無不飲茶,并由此催生了大量與茶相關的詩歌、專著等文學作品。
到了宋代,由于茶館在全國的普及,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關。“茶宴”、“斗茶”這類與茶有關的活動大行其道。
“斗茶”,又名“斗茗”、“茗戰”。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所謂“斗茶”,就是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通過品評一分高下。那時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可多人共斗或兩人互相“廝殺”,三斗二勝。
宋徽宗趙佶尤為愛茶,甚至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被后世奉為“中國茶書經典”之一。此書原名《茶論》,因其所作年代為宋大觀年間,故而明人陶宗儀在收錄該書時,將其改稱為《大觀茶論》,直至今天。
《大觀茶論》全書包含緒言,以及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個章節。對于地宜、采制、烹試、品質等,有著相當切實的討論。其中關于點茶的一篇,詳細記錄了“點茶”這種宋代流行的代表性的茶藝,為后人了解宋代茶藝提供了有力依據。
皇帝嗜茶,必有達官貴人投其所好,好茶崇茶。由此一來,地處南方的六堡茶區也進入得以活躍階段。
根據資料顯示,宋朝時的茶區,已基本上形成與現代茶區范圍較為相似的規模。
憑借著天時地利,南方的六堡茶產區,將會有怎樣新的發展趨勢,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