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的湖南省安化縣江南一帶,當時陜西茶商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黑茶運回陜西,就對黑茶包進行了改進:把重量100兩的黑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百兩茶。隨后,又在百兩茶的基礎上,慢慢地把茶葉重量增加到1000兩,從而誕生了千兩茶。
安化千兩茶集萬千寵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尤其是新茶友在選購以及品飲收藏過程中難免會有相關疑問。
【資料圖】
千兩茶真的就是一千兩重嗎?
按古秤有一千兩重。最早的千兩茶每支凈含量為古秤(16兩為1斤)1000兩(31.25kg),由此而得名。
古代一直到建國后的1959年,我國衡器一斤都為十六兩。而古時的一斤與現在的一斤在重量上則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國學工具》的中國歷代衡制演變簡表,不同歷史時期的一斤相當于現在的220克、250克、663克等,明清時期的一斤相當于現在的590克。
一斤為十六兩,則一千兩為62.5斤。如果按明清時期一斤相當于現在的590克計算,那么當時的62.5斤相當于現在的36.875公斤;而如果按一斤相當于現在的580克計算,那里的62.5斤正好相當于現在的36.25公斤,與現在生產的千兩茶凈含量一致。
千兩茶的長約166厘米,周長約56-58厘米。
千兩茶為什么要用“竹黃、棕葉、蓼葉”包裝?
千兩茶包裝獨特,由三種天然植物構成。第一層是產自安化山中的“蓼葉”,可防水防潮;第二層是棕皮,具有保護作用;第三層是楠竹的竹黃,可避免生蟲。千兩茶干茶外形色澤黑褐,圓柱造型,緊結密實有金花,無蜂窩巢狀。
千兩茶包裝與產品同步生成,是唯一非后包裝產品。
這樣包裝的好處在于:第一、雙向調節茶體溫濕度,可防止在長途運輸中日曬雨淋使茶葉發霉變味或失去原有的香味,在干燥條件下又可向茶體輸送少量水分,保證其品質;第二、茶葉充分吸收蓼葉等包裝中特有的清香,風味獨具。
千兩茶怎樣取茶?
剪開篾簍撕去棕片后,需要剝開緊貼于茶胎的蓼葉,然后用錘子和銼子撬取茶葉備用;也可先將千兩茶鋸成茶餅方便用茶刀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