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甘露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它產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四川蒙頂山上清峰漢代甘露祖師吳理真手植七株仙茶的遺址。甘露在梵語是“念祖”之意;二說是茶湯似甘露。
蒙頂甘露屬于綠茶。綠茶是對成品茶和沖泡好的茶葉以綠色調為主的茶葉的統稱,蒙頂甘露從制作工藝上和沖泡茶葉的顏色上均屬于綠茶。雖然蒙頂甘露成品茶的顏色并不是以綠色調為主,但是蒙頂甘露本身含有較多的葉綠素,沖泡好的茶湯黃碧,茶葉以綠色調為主。
蒙頂甘露春茶
(資料圖)
品鑒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茶外形緊卷多毫,嫩綠色潤,葉嫩芽壯,芽葉純整;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湯色碧清微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濃郁回甜;葉底嫩芽秀麗、勻整。
品飲蒙頂甘露的時候,最好用四川特色的白瓷蓋碗。將潔凈的山泉水燒到初沸,再涼一兩分鐘,輕輕的沖入蓋碗中,茶葉便會在碗里沉浮、旋轉,沒等闔上蓋子,一縷茶香早已滿室縈繞。等候片刻,一揭蓋子,濃濃的茶香便撲面而來。抿一小口,讓茶水在舌尖上回旋一下,讓你整個舌面讓所有的味蕾都迎來一次甘露的滋潤洗禮,轟然陶醉。
蒙頂甘露的制作工藝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這是古往今來名茶愛好者贊譽蒙頂茶的著名詩句。蒙頂甘露則是蒙山名茶諸明珠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蒙頂甘露歷史已很悠久。明嘉靖二十年,《四川雅安府志》已有“蒙山上清峰產甘露”的記載。
據考,蒙頂甘露是在總結宋宣和二年創制的“玉葉長春”和宋宣和十年創制的“萬春銀葉”兩種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制成功的。蒙頂甘露繼承了上述二茶炒制方法的優點,又加以改進提高,直到現在,逐步形成了蒙頂甘露獨特精湛的炒制技術。
蒙頂甘露采摘細嫩,每年春分時節,當茶園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發時,即開園采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加工工藝分為高溫殺青、三炒三揉、解塊整形、精細烘焙等工序。
鮮葉采回后,經過攤放,然后殺青。殺青鍋溫為140-160℃,投葉量0。4公斤左右,炒到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勻稱,茶香顯露,含水量減至60%左右時出鍋。為使茶葉初步卷緊成條,給“做形”工序創造條件,殺青后需經過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做形”工序是決定外形品質特征的重要環節,其操作法是將三揉葉投入鍋中,用雙手將鍋中茶葉抓起,五指分開,兩手心相對,將茶握住團揉4-5轉,撒入鍋中,如此反復數次,待茶葉含水量減至15-20%時,略升鍋溫,雙手加速團揉,直到滿顯白毫,再經過初烘、勻小堆和復烘達到足干,勻拼大堆后,入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