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河北《萬全縣志》及《宋會要輯稿食貨》載,自宋代起,臨湘茶即開始與蒙古進行茶馬交易,臨湘成為茶馬古道最早的南方起點。據《貢賦志》載,自明初至清末,臨湘茶成為貢茶,納貢時間達520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俄茶葉互市拉開帷幕,臨湘成為中俄萬里茶路的起點之一,年銷茶葉達3600噸。到清末民初,臨湘茶葉生產與交易達到頂峰,據《湖南實物志》載,全湖南共茶廠184家,其中黑茶廠家共26家,全在臨湘境內,臨湘黑茶,已成中外茶市中的一顆璀璨的黑珍珠。
中俄茶葉之路在歷史的風雨中持續了近200年,它有力地促進了中俄社會經濟的發展,加深中俄文化的交流。這條曾繁榮一時的文化與商貿之道,在民國年間盛衰不定,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兩湖茶銷量隨之減少,至1925年,聶市茶莊僅存10家,1927年國民政府與蘇聯絕交,蘇聯基本停止華茶進口,1932年臨湘茶僅外銷83擔,1938年11月8日,日軍入侵聶市,實行“三光政策”,人民流離失所,聶市古鎮只剩下幾家茶莊慘淡經營,多數茶商紛紛抽走資金,到解放前夕,茶莊基本名實亡,至此繁盛一時的“中俄茶葉之路”南方起點之一的聶市古鎮也淡出歷史的舞臺。
1954年,由于計劃經濟的控制,臨湘不準產磚茶,只能生產綠茶,直至1984計劃經濟改革,聶市鎮重新創辦磚茶加工廠,昔日茶工積極獻出自家保存的壓制磚茶老模板一塊,模具正面上角壓有小酒杯大小的楷體字“永巨”二字,亦有蒙文“好”字,兩者之間比永巨略大的一個“洞”字,模板正中則是一個碗口大的“川”字,即本廠第一塊磚茶模板。
養生
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較粗老,制造過程中往往要堆積發酵較長時間,所以葉片大多呈現暗褐色,因此被人們稱為黑茶,六大茶類之一,屬全發酵茶。主產區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雅安藏茶,云南黑茶、陜西黑茶及湖北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