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云南紅茶,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著名的“云南滇紅茶”,并且認為“滇紅茶”是云南紅茶的鼻祖,其實不然。
滇紅茶的產生是在1939年,當時中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產制紅茶不易,為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的市場,并支持抗戰而根據國際上紅茶標準,采用高溫烘培,研制出來的品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早在滇紅茶之前,其實一種“云南傳統紅茶”:“曬紅”已經在云南民間廣為流傳了,只是因為當時云南處于邊疆地區,民間所產之茶不入主流法眼而卻少文字記載和相關標準。
“曬紅”源起與何時或許以難以考證,但據“曬紅”的分支--“太和甜茶”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琨先生介紹:太和甜茶已存在有三百余年歷史了。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曬紅”這種云南傳統紅茶在各地雖然制法相同但稱呼卻五花八門,比如“甜茶”,“賽紅”,“土紅茶”等等,直到2014年由普洱市茶業局文化品牌科科長包忠華提議將這些名稱統一為“普洱曬紅”,得到了云南當地政府和茶界專家的支持,并已經著手為其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與國家相關茶葉質檢機構正在積極制定“普洱曬紅標準”。
眾所周知,“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基本都有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個典型環節。最后一個環節“干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以達到保質干燥的過程。
其目的有三:1.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停止發酵;2.蒸發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變;3.散發大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激化并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以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也就是所謂的提香。這種干燥過程一般采用烘干機完成。
烘焙時茶葉的一些成分會發生變化。未經烘焙的茶葉沖泡以后的“青臭”,在烘焙時變為“麥芽”的香氣。這是一些葉的成分的部分焦化造成的多種茶葉中的寶貴成分,即生成芳香與香味的成分,在烘焙時會消失一部分。
在某時期,高溫烘焙被認為會減少茶的咖啡堿含量,在烘焙機中經常發現的灰色粉末,被假定為大多是咖啡堿。110攝氏度的高溫烘焙所制成的茶,所含的游離單寧比85攝氏度烘焙的要少。
高溫烘焙會有損茶的品質,不宜久藏。
烘焙機中裝葉過多時,水蒸汽聚集而葉被“燜熱”,香味會有明顯的消失。要保存芳香油的最高量,茶葉應采用低溫烘焙,并且攤放須薄。
而“普洱曬紅”的工藝則是:萎凋、揉捻、發酵、曬干。對比可見,普洱曬紅與市面主流的紅茶在工藝方面的區別主要在于發酵和干燥這兩個環節。
其中普洱曬紅的發酵比較偏重與有輕氧參與發酵,使其在發酵的同時伴隨著部分氧化作用,在發酵度方面低于主流紅茶,形成介于烏龍茶和主流紅茶之間的獨特風味。而有別于高溫干燥的日光干燥使普洱曬紅保留了部分活性物質,可以后期轉化,長期保存,就像普洱茶一樣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