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葉作為具有保健功能的風味飲品越來越受到歡迎。白茶不炒不揉,僅有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的加工工藝符合人們追求自然健康的現代生活潮流。
經過長時間適宜條件下貯藏存放的年份白茶被認為具有比新茶更好的保健功能,在主產地福建省福鼎市素來就有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并將其作為抗炎降火的良藥,對感冒、喉嚨腫痛、牙疼等有較好的功效。
近期,本課題組在年份白茶中發現了7個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黃烷醇類成分,由白茶中的主要兒茶素類成分與游離茶氨酸在長時間的貯藏過程中反應生成,生成量與白茶貯藏時間成正比,預計與年份白茶的風味品質和保健功效具有關系。此外,國內的一些其他研究團隊在黑茶、白毛茶等茶葉中也發現了EPSF類成分。一些茶企與茶葉從業人員將該類成分簡稱為“老白茶酮”。
EPSF類成分與白茶貯藏年份的關系
本課題組選用不同年份的市售白茶進行研究,發現年份白茶中的EPSF類成分的含量隨著貯藏年份的增長而增加。
在1年、2~4年、>4年的白毫銀針白茶組中,7種上述EPSF類成分的平均總量分別為0.754、0.761、1.340mg/g,在1年、2~4年、>4年的白牡丹白茶組中,7種上述EPSF類成分的平均總量分別為1.009、1.028、1.930mg/g,EPSF類成分的含量與白茶的貯藏年份間呈現強正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