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的東山、西山、光福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說到這茶,小編第一印象只有一個字:“貴”。
(資料圖片)
不禁想起碧螺春原先的名字“嚇煞人香”。看來,這碧螺春不止是香的嚇人,價格也是“嚇煞人”。
那么,為什么碧螺春這么貴呢?
產量,想必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常聽到有人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碧螺春:“一斤碧螺春,四萬春樹芽。”
意思是,做一斤碧螺春需要四萬棵的芽頭。所以很多時候茶農起早貪黑采一天的鮮葉,也做不了一斤碧螺春。
清朝《太湖備考》里說的“所產無多,市者多偽”,即使到了產量翻倍的今天,也仍舊適用。無法用機器替代生產,再加上本地特有的群體小葉種,成了洞庭碧螺春天然的防偽標志,茶毫多寡、芽頭細嫩程度、顏色是否碧綠,你若愿意花些耐心了解她,其實僅看外形,一眼便知真假。
由于產量低,每年能喝到正宗碧螺春的人并不多。4斤多鮮葉出一斤成茶,而一到采摘季,僅鮮葉一項,每斤價格300元以上并不鮮見。工人的工錢、交通與食宿,木柴、電費、包裝、運輸等等,層層搭筑起碧螺春的成本。
2.碧螺春的茶芽非常細嫩,有一組數據也是“嚇煞人”的:炒制一斤碧螺春大致需要7萬顆茶芽,相當于1克碧螺春有140顆茶芽,這都是采茶工一顆一顆手工摘得。取3克茶泡一杯,這意味著雙手在枝頭上超過400次的采摘。
碧螺春的采摘時間非常短的,春分開始,不到谷雨便結束。由于碧螺春要求茶芽細嫩,春分前后采摘的明前新芽,已經孕育出最鮮嫩的口感,而過了清明節過去一周,同樣的手藝,卻只能算作“炒青”,茶毫衰敗,品質漸落,不再歸入碧螺春一列。追逐鮮嫩的程度,可入迪尼斯世界紀錄。
3.碧螺春有一嫩三鮮之稱。一嫩指芽葉幼嫩,三鮮為香氣鮮爽、味道鮮醇、湯色鮮明。這也如同江南美食,追求的是“鮮掉舌頭”。
沖泡時茶不必多,兩三克就好,水溫也不必高,用75-80度的礦泉水來泡碧螺春!隨泡隨喝,不要悶在杯子里!否則易苦。
極細嫩的碧螺春請用上投法。就是先將水倒在杯子里,然后再投茶葉進去。喝下去有清爽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