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味覺的審美,以茶湯為作品的藝術創作
潮濕的南洋,很遠,歷史也很遠。遠得我們都差點忘了這段歷史。每一個華人都有一段永遠都說不完的鄉愁,而鄉愁,也借著這茶湯,濃淡著自己的人生。
南下的勞工,汗水和淚水糾纏著泥水,那紅的茶湯,一大口下去,暑熱就解了,鄉愁就解了,心就暖了。
歲月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汗水和記憶,還有一杯又一杯的六堡茶。
竹簍裝著茶葉,漂洋過海,就這樣安慰和溫暖著,柔軟著一顆又一顆漂泊的心。
六堡以地名命名的茶葉。它太樸素了,或者說是太賤了,賤得都沒有人愿意在取名字上下一番工夫。就像老人們常說的“名字賤點兒好養。”同樣,簡單點兒好記。就這樣,六堡是地名,也成了茶名,也成了鄉愁的一部分。
廣西有一個很小很小的鎮,名字就叫六堡。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西部,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鎮?,F在的交通還稍微便利一些,以前到六堡去是異常的艱難。當然,現在做六堡最傳統的,也最有名的當屬梧州茶廠了。
十幾年前去到梧州茶廠的時候,就已經被他們的陳化車間他們的倉庫。倉庫是五十年代蘇聯援建的,目前屋頂上的瓦也還是當年的瓦。倉庫的設計相當的巧妙,可以很好的保持茶葉的品質。當年的鄧慶森廠長,劉澤深書記,還有楊錦泉陪著我走訪老茶人,當年的茶廠老工人。
當年的六堡和其他的黑茶一樣,主要是銷往外地。而六堡的“外”就很遠了,一直外到了馬來西亞。而正是這些六堡茶讓遠在異鄉的勞工有了一絲安定。六堡的獨特的品質和特性又讓他們在濕熱環境下的身體得到了調養。所以,對于在南洋的華人,六堡茶的意義就更加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