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處出好茶。在地處秦巴山區的陜南三市,一座座起伏的茶山裝滿了當地群眾的致富“金葉”,也引領著一方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16日,記者驅車趕到漢江源頭所在的漢中市寧強縣。在那里,一群茶產業從業者在炎炎夏日里忙碌著。
7月16日,在寧強縣陜西詠德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在分揀茶葉
侯永德的茶葉加工廠位于寧強縣城羌州南路上。2005年他在這里投資建廠時周邊還都是荒地,如今寬闊的羌州南路車水馬龍。“我從事茶產業已經30年了,從販茶做起,后來租賃簡陋廠房和機械從事茶葉加工,如今企業引進了漢中市最先進的清潔化、智能化茶葉生產線。”作為陜西詠德茶業有限公司創始人,侯永德講起了過往。
一般茶葉加工車間里,殺青機、理條機、炒茶機、提香機等獨立擺放,一個機器只完成一道工藝。而在侯永德的車間里,一臺大型連體加工機械實現自動化、流水線式生產,一端將分揀好的茶葉投進設備,另一端就可直接收取加工好的茶葉。“這是2017年、2020年分兩次共投入500多萬元改造的現代化加工設備。有了這套設備,茶葉生產效率更高,品質也更穩定。”侯永德說。
侯永德的企業不僅生產傳統春茶,近些年還開始研發生產紅茶、白茶等新品類。“研發茶葉新品類不僅是基于市場需求,也是為了延長茶產業鏈,提升群眾種茶的畝均效益。增加茶葉品類后,采茶季可以從春季延伸到夏秋季。”他說。
侯永德介紹,今年3月至今,陜西詠德茶業有限公司共為村民支付茶園采摘費和鮮葉收購費1740萬元,寧強縣漢源街道、高寨子街道和蘇家壩鎮多個村子的村民受益。
寧強縣茶葉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屈波介紹,寧強縣茶產業覆蓋11個鎮2個街道107個村,茶園總面積16.63萬畝,年干毛茶產量1.03萬噸,茶葉產值16.53億元。全縣共有茶葉企業30家、標準化茶葉加工廠75個、清潔化生產線25條、茶葉類注冊商標47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寧強縣積極推進綠色有機茶園建設,提高產業附加值,綠色循環發展模式已見成效。目前,全縣有機茶園面積達1萬多畝。
寧強縣鳳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園位于海拔860米的高寨子街道肖家壩村。茶園里安裝了許多放水樁,放水樁通過管道連接養豬場的沼液儲存池。在春秋冬三季,茶園管理人員就在放水樁上接上塑料軟管,將沼液作為肥料給茶園施肥。
“‘豬—沼—肥—茶’的模式,實現了養豬場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讓茶園實現了綠色生產。”寧強縣鳳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魯海說,他們投資的養豬場存欄生豬2000多頭,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茶葉企業年產值3000多萬元。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年來寧強縣進一步延伸茶產業鏈,積極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玉皇觀生態觀光茶園位于高寨子街道肖家壩村,距寧強縣城僅6公里。這里古樸的涼亭居高臨下,或明或暗的山色盡收眼底;石砌的臺階在茶園里縱橫延展,高低錯落的茶樹遍布茶園,成為周邊游客消暑休閑的好地方。
寧強縣依托玉皇觀生態觀光茶園和周邊幾個茶園,打造旅游環線,創建一個茶旅融合景區。目前景區已建成茶園道路9公里、人行步道2.1公里,規劃建設口袋公園、停車場、露天餐廳、小型游樂園等。
寧強縣千山茶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蔣斌介紹,該公司2014年開始打造玉皇觀生態觀光茶園,正在不斷完善觀光旅游設施。公司在青木川打造的“茶葉+民俗”茶旅融合示范園已于2020年對外開放。(高振博)
來源:陜茶網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