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的群山,看作是一個物種豐富的大花園,那么每一棵茶樹都不是孤獨的存在,而是與鄰居們和諧地處在一起,生長于一個優良的生態系統。有人說每一片茶葉都是一張“生態試紙”,這些年普洱茶之所以越來越受到茶客們的喜愛,就是因為普洱茶所依存的這個生態社區,具有優異的地理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云南種茶的少數民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
(資料圖)
云南,萬物共生的天堂
你眼里的云南,或許只是一片凈土,一方呈現在眼前的美麗景致,但對許許多多的植物、動物,甚至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生物來說,云南是億萬年來他們得以繁殖衍生的樂土。
從河口縣南溪河與紅河交匯處的海拔最低點76.40米,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海拔最高點6740米,僅僅跨越不到8個緯度(北緯21°8′~29°15′)的云南,在海拔最低點與最高點之間,有著6663.60米的垂直落差。如此巨大的海拔差異,讓云南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涵蓋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等7個溫度帶氣候類型,濃縮了幾乎整個北半球的自然生態景觀。
從熱帶河谷到現代冰川帶所特有的自然垂直帶立體生態類型及景觀資源,使得云南以全國4.1%的國土面積,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也因此,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和交匯區域,也是我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全省各大生物類群物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的一半,擁有中國63%的高等植物、60%的脊椎動物等物種資源。亞洲象、綠孔雀等500多種脊椎動物,為云南特有,或在我國僅分布于云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主的青睞有加,讓云南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萬物共生共榮的天堂。
今天在全世界廣泛種植的茶樹,屬于山茶科、山茶屬、茶組,其中茶組植物又包含了若干種、變種,以及他們之間的雜交后代。這些茶組植物的祖先均來自于云南。學界普遍認為,位于橫斷山南緣、北回歸線附近的瀾滄江流域,由于常年受到南支槽和西南季風影響,干濕季分明,雨季降水充沛,加上高大的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冷氣流,使這里成為了全球茶樹的故鄉。
進入全新世(地質年代,約12000~10000年前至今)以后,野生茶樹的使用價值被人類發現,之后逐步被馴化并開始大規模種植。也因此,瀾滄江中下游地區不僅是世界茶樹的核心發源地,同時也是栽培型茶樹的起源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普洱、西雙版納、臨滄、保山等普洱茶主產區,相繼發現了大量的野生古茶樹群落,以及大面積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普洱市的“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還在2012年8月成功申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清晰而完整地展示了茶樹被人類發現、利用的漫長歷史。
與古茶樹依存的多民族生態社區
如果我們將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的群山,看作是一個人類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諧相處且物種豐富的大花園,那么每一棵茶樹、每一片茶葉都不是孤獨的存在,而是與鄰居們和諧地處在一起,共同生長于一個優良的生態系統。
“臘”是云南多數民族,特別是藏緬語系民族對茶的稱呼。相似的發音,顯示了不同民族對茶的應用歷史和茶文化的同一性。居住于海拔1000~3000米常綠闊葉林帶的山地先民依山而居、靠山生存,在狩獵覓食的同時,發現森林中優勢樹種野生茶的價值,進而采摘、食用、飲用,以致藥用都是順理成章之事。森林中大量的野生茶樹雖然足可以自給,但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山地族群為了長期采摘方便,開始將茶樹移栽于房前屋后。這與種植魔芋、芋頭和竹子一樣的,屬于熱帶亞熱帶山地族群的庭園式原始農業。
大葉種茶樹是耐蔭、喜溫、喜濕的作物,當光照達到80%左右時茶樹達到最佳生長狀態。云南種茶的先民們在生產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茶樹生長習性,并充分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對茶樹生長不利的喬灌木,保留一定的遮蔭喬木,然后栽種茶樹、養護茶林。
在茶樹的種植上,人們利用古茶樹與其他樹種之間的競爭或依存關系,有選擇地保留或栽植有益樹種,清除對茶樹生長不利的樹種。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林下種植技術使得古茶林呈現出明顯的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層的上—中—下立體群落結構。上層主要生長茱萸、木荷、多依、紅椿、榕樹等高大喬木;中層是以茶樹為優勢樹種,同時分布有樟科、杜鵑花科等植物;下層為禾本科和蕨類、藥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也因此,普洱茶產區的許多古茶林,呈現出了“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觀。
林下種植技術,也很好地滿足了普洱茶樹喜蔭喜濕的生長特性。古茶林采用林下種植技術,不僅通過森林環境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芽葉中的氮化合物得到提升,澀味物質的茶多酚有所下降,茶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含量也比強光直射茶園高,很好地提升了普洱茶葉品質。
另一方面,生長在森林系統中的古茶林,也較好地解決了茶樹喜濕的問題。森林系統不僅增加了光照的漫射效應,也提升了水源涵養,改善了茶林的水分環境。繁茂的林冠不僅減少地表徑流的直接流失,而且容易凝結露水、霧滴供茶樹利用。森林樹木降低了風速,減少空氣對流,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和茶樹的蒸騰作用,從而使茶林內保持相對濕潤的小氣候。
本文節選自
《每片茶葉都是一張“生態試紙”》
作者丨 段兆順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