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勁起百花放,遍栽梧桐引鳳來。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州戰略,以“武陵人才行動計劃”為抓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州脫貧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才聚才渠道逐步拓寬,用才育才實效明顯增強,愛才敬才氛圍日漸濃厚。
湘西州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人才是贏得競爭優勢、加快地方發展的戰略資源。要把人才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圍繞多領域優化人才戰略布局,全面夯實人才基礎。放大用好湘西州人才發展的比較優勢,以戰略思維戰略眼光戰略舉措抓緊抓實人才隊伍建設,奮力開創人才強州新局面。近日,紅網時刻記者深入湘西企業車間、名師名醫工作室、青年創業基地、科研院所等地,感受湘西州引才、育才、聚才為發展注入的新活力。
湘西州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應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全州茶葉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重點開展茶樹種質資源與品種選育創新及茶樹優質、高效、生態栽培,茶葉加工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開發。通過技術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等形式,為全州茶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成果、良種茶苗和技術支撐。州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彭云就是湘西茶產業科研的領軍人物。
【資料圖】
2006年華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畢業的彭云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回州工作,正好趕上湘西州黃金茶產業發展壯大的黃金發展時期。作為茶學專業技術人員,彭云親身經歷并參與了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學習和鉆研,在黃金茶育苗、栽培及加工技術創新方面業績突出,在全省有了很強的影響力。
自2012年起,彭云和他的團隊就開始進行穴盤、營養缽育苗技術研究,2015年,成功研究出了“兩段法”育營養缽大苗快繁技術。通過穴盤扦插育苗與營養缽培育相結合,實現了營養缽大苗當年種植當年采茶的新突破,將茶苗繁育周期縮短至6個月,實現了一年繁育兩季苗的科研目標。2015年,彭云帶領團隊針對在傳統栽培技術下,新建茶園存在茶苗生長受雜草影響大、成園慢等問題做了深入研究,于2017年探索出新建茶園起壟覆膜栽培新技術,成功縮短成園時間,比傳統技術提早了1至2年。近年來,他們累計推廣覆膜栽培技術15萬畝以上,每畝茶園成齡前2年每年可節約除草成本約500元,共計節本增收6億元以上,參與推廣種植黃金茶系列品種40多萬畝,為湘西州茶產業規模快速增長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如今,穴盤扦插+營養缽培育“兩段法”育苗新技術與新建園覆膜栽培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繁育+推廣技術體系已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已成為湘西州農業主推技術在湖南省內的一張名片,目前在湖南岳陽、郴州、永州、益陽等地均得到推廣應用。
投身茶葉科研技術研究與創新及技術示范推廣十多年,除了實地調研和科技攻關,為了讓科研成果真正惠民惠農,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彭云經常把培訓送到茶園、茶廠,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田間地頭或茶葉加工廠,對茶農進行施肥、修剪、除草、病蟲害防治等茶園培管及加工技術指導和培訓,幾乎跑遍了全州所有茶葉主產村,有時深夜還給農戶發信息督促其完成培管措施,竭盡全力給予幫扶指導。
由于示范推廣工作開展得力,彭云的新技術惠及了成百上千個土家苗寨,吉首市太平鎮青干村種植的300多畝高山有機茶在彭云的指導下,種植后僅1年半時間就采茶,現在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每畝比以前多收益2000多元。青干村支書張才宣說:“彭云所長的新技術真是太好了,讓我們既節省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效益?!?/p>
面對日益壯大的湘西茶產業,彭云深知種出好茶后還需加工好,他帶領團隊潛心鉆研茶葉加工新技術,通過向老專家和前輩們請教并進行工藝創新,對黃金茶加工制作花香紅茶進行工藝定型,研究出機械輔助做形的直條型紅綠茶加工技術,創新工藝大大提升了黃金茶紅綠茶的色香味形綜合品質,達到了“瀟湘綠茶”和“湖南紅茶”的頂級水平,得到了省內權威專家們的高度肯定,他也被州委人才辦和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湘西自治州黃金茶制作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稱號,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為“湖南省茶葉技能人才培訓專家”。
近年來,彭云帶領團隊在加快種苗繁育、加速成園、提升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并通過各種形式的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全州茶產業從業人員整體水平,在促進湘西州茶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
以茶興農,心系茶農。彭云和他的團隊把夢想譜寫在湘西茶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上,落實在全州茶人脫貧致富的偉大征程中,腳踏實地,真正讓一片葉子富了百姓,無數茶園綠了山崗。
來源:紅網時刻 記者 張藝凡 通訊員 張玲 湘西報道,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