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如何連接起二三產業,實現“鏈”式發展?
嵐山省級農高區探索走出新路子。“當前,企業的進口茶道級研磨無塵車間已經啟用,企業日照抹茶生產標準已制定完成。下一步,將結合日照茶葉科創示范園項目,建設高端抹茶生產線、抹茶研發中心和抹茶科技展覽館。”7月3日,記者走進位于嵐山省級農高區的山東經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介紹,正是看中抹茶的市場潛力和嵐山區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公司在嵐山省級農高區設廠的同時,追加投資,聚力打造集歷史和創新、種植和生產、茶道和養生、護膚和美食、培訓和親子教育的綜合性休閑科普示范園。
在嵐山區,像山東經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一樣致力于茶產業鏈式發展的企業并不少,這與當地深耕有機茶的環境密不可分。探究嵐山茶產業發展走向,不難發現,“綠色”和“有機”是其方向所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嵐山省級農高區自成立以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引領,推進嵐山茶產業智慧化,給嵐山茶產業勾勒出更新、更宏大的發展格局。
秉持“小葉子、大使命”的方針,嵐山省級農高區把園區數字化建設作為茶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抓手,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成啟用集智慧監管、質量追溯、科技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茶產業大數據平臺。截至目前,已覆蓋巨峰鎮等3個鎮域內22個村約4萬畝茶園。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的啟用實現了茶葉全程一碼溯源,通過物聯網設施對茶園管理、采收、加工、包裝、銷售等行為信息實施全程數字化采集計算,通過二維碼實現質量追溯,實時查看茶園和加工車間生產實況,真正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質量溯源。
茶園處處都是“科技范”。
記者看到,茶園中的大數據平臺對茶園進行全天候、可視化在線監控,對違規使用農藥、禁采期采茶等行為進行自動捕捉、報警,實現茶園生產智慧化遠程監管。同時,利用茶園內語音廣播系統,根據不同生產時期播放茶園管理知識,將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產學研”共謀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嵐山省級農高區加強與高校院所交流合作,積極與中國農科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集團、山東農大、臨沂大學等院所開展交流與合作,依托人才、科技、信息等平臺資源優勢,招引和孵化科技型企業,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與之并行的是,嵐山省級農高區不斷創新園區產業經營模式,牽頭組建日照市智能化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13家單位打造“智能茶工廠”;與上海騰皓視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設博士工作站,開展采茶機器人研發;建成啟用農高區茶葉檢測服務站,對全區茶葉加工生產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
此外,隨著大數據平臺的推廣使用,嵐山省級農高區全面提升園區服務功能和水平,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建立“平臺+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推進茶葉種植標準化、規模化。
來源:日照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