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巴中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實施種養業優勢大品種計劃的意見》,確定巴山肉牛、南江黃羊、茶葉為“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意見》明確提出,到2026年,全市建成生態高效茶園57萬畝以上,綜合產值達到85億元,茶產業綜合實力躍居全省前列,力爭建成優質川茶基地、全國重要的高山有機富硒茶供給地、全國知名的紅色茶鄉精品旅游基地。對此,本微信公眾號聚焦茶葉作為優勢大品種的發展優勢,并探討當前存在的短板和推進情況,看巴中如何高質量推進“一杯茶”工程,從而實現“小茶葉”到“大茶業”,在全市“種”出一條致富路。
【資料圖】
盛夏時節,萬物豐茂,綠意蔥蘢。在南江縣云頂鎮元頂子茶場內,一壟壟茶樹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讓人心曠神怡。這里是巴中較早的最負盛名的茶場之一,眼下正是夏秋茶采摘高峰期。
巴中茶產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茶馬互市的唐代,宋朝便行銷甘陜,明時一躍成為四川重要產區,在清代時,僅通江當時的細茶產量就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早在2019年,巴中的茶葉種植面積在川內就緊隨宜賓、樂山、雅安之后,位列全省第四。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57.27萬畝,產值達60億元。特別是近年來,茶葉先后入選全市農業四大特色產業和“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之列,規模化、產業化正逐漸成為巴中茶葉的標簽,茶產業由此開啟良性發展之路,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擴面夯基 巴中已成川茶主產區
6月28日,在平昌縣邱家鎮涼風埡社區蜀茶秦巴茗蘭科技有限公司新廠上班的廠長牟澤兵接到一通電話后,立馬駕車趕往該公司舊廠查看夏茶生產情況。舊廠位于該鎮的石龍村,兩地相隔20余公里。汽車行駛在如畫般的鄉野,車窗外不時掠過一塊塊茶園,連綿不斷。
“我們有自己的茶葉基地3000多畝,同時附近的村民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有茶葉,種植面積加起來,至少已經上萬畝了。”牟澤兵笑著說,附近村民們的茶園其實也可以算作公司的基地,因為蜀茶秦巴茗蘭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建廠,就是為了促進茶業的發展。放眼平昌縣,茶葉種植面積累計發展到28.5萬畝,已投產茶園面積14萬畝,年產干茶5700噸,實現綜合產值4.82億元。平昌也因此獲得“全省30個茶葉產業重點縣”“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等稱號。
早在2014年,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川茶產業轉型升級建設茶業強省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四川省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茶葉生產、加工和貿易、文化基地,這是川茶產業界乃至全國茶葉界第一次以“一號文件”形式聚焦川茶產業發展。2015年,市委市政府重拾茶產業,并上升為巴中農業四大特色產業之一,從此開啟良性發展之路。茶葉種植已成為全市農業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很多村鎮把茶產業作為強業富民的一項重要產業。
記者查詢發現,全省21個市(州)和183個縣(市、區)中,有20個市(州)和130個縣(市、區)涉及茶葉種植及生產,其中成都、眉山、雅安、樂山、宜賓、巴中、達州等為11個茶葉主產市。在2019年時,巴中以3.56萬公頃的茶園面積位列全省第四,平昌縣、通江縣、南江縣更是在川東北優質富硒茶產業帶上榜上有名,成為了四川茶產業發展的主體。
做強做大基地,曾一度是巴中市茶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巴中全市通過實行“茶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優化茶區布局、加快園區創建、推進景區融合。不斷推進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等配套基礎設施、精深加工,包裝儲備茶產業建設項目,目前已成功打造平昌縣現代茶業科技園區、南江縣元頂子茶葉旅游產業園區等2個省級現代農業(茶葉)園區,成功打造平昌三十二梁、皇家山、南江縣云頂茶鄉等3個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南江縣云頂茶鄉、平昌縣鹿鳴茶鄉榮獲首批“四川省十大最美茶鄉”稱號。市農業農村局經作中心主任李艷紅介紹,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達57.27萬畝,其中可采摘面積28.2萬畝,產量1.28萬噸,產值達60億元。巴中大地,處處茶葉飄香。
提質增效 讓現有茶園發揮最大效益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巴中市的茶葉種植面積已初具規模,在國家強調糧食安全和嚴守耕地紅線的大背景下,如何鞏固現有茶葉基地,讓其發揮最大效益,是當前發展茶產業亟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前不久,按照國家農業農村部、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安排,巴中市將欠發達農場鞏固提升項目資金208萬元主要用在推進南江大葉茶優勢大品種產業發展,主要用于元頂子茶場的改造提升行動。南江縣農業農村局園區股負責人岳樹峰介紹,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母本園管護、生產道路維修、低產低效茶園改造、打造電商服務平臺、直供直銷體驗門店建設等方面。項目實施后,園區基地的產能將不斷增強,產值、產量不斷提高,帶動周邊村組茶葉產業不斷發展。
在元頂子茶場副場長張伯海看來,加快改造始建于1951年的元頂子茶場十分必要。“多年來,受采摘習慣和茶場管理習慣等影響,茶場老化,導致難以取得突破發展。經過改造,我們將切實改善茶場品質,助農增收致富,為南江縣茶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張伯海說,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生產,可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土地產出率,使當地資源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
6月29日上午11點,驕陽當空,在距離元頂子茶場約10公里外的四川金枝玉葉茶葉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基地內,負責茶園管護和茶葉收購的熊勃正和10余名村民一起在園區用鋤頭除草。“如果不及時除草,茶葉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野草不僅會吸取土壤中的養分,還會荒蕪園子。園區內禁止打農藥除草,只能人工除草,雖然效率低、成本高,但這也是沒得辦法的選擇。”熊勃說。
不僅要把基地建強、規模做上去,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質。近年來,巴中市大力推廣本土茶樹品種,研發夏秋茶期品種,制定并頒布了“南江大葉茶”地方標準,大力推廣從南江縣野生大葉茶樹群體品種中選擇優良單株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具有早發芽、高氨基酸等特點的“云頂早”“云頂綠”品種。另外,巴中市還制定了《巴中云頂茶栽培技術規程》,新建茶園普遍實行等高栽植、配方施肥、綠色防控、適時修剪、科學套作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巴中市綠色農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張瀟引也建議,在茶葉的增產量提品質上,要大力推廣配方施肥、定型修剪、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幼齡茶園管理技術,確保幼齡茶園齊苗、壯苗,實現投產、豐產。推行老茶園更新改建和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升級,提倡通過更換品種或樹冠更新、土壤改良、肥水調控等配套技術,以及采取伐老植新等方式對老齡低效茶園進行更新改造。通過老幼茶園升級管護,全面增加茶園單產,提高茶葉質量。同時,著力培育中小型加工企業建設茶葉初加工廠,科學設置加工企業服務半徑,確保鮮葉保質,還可開發茶食品、日用品、化妝品等,延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
持續推進產業化 不斷激發發展后勁
作為全省精制川茶川東北富硒綠茶加工優勢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全國打造萬億國茶產業、四川打造千億川茶產業的歷史機遇,將茶葉作為全市“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之一,建基地、強科技、育主體,茶葉已成為全市脫貧奔康、富民強市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
《關于加快推進實施種養業優勢大品種計劃的意見》提出,在茶產業布局上,全市重點建設“兩帶三園一中心”的特色茶產業集群。“兩帶”即兩條全域高山生態茶產業帶:天馬山-棗林-元潭-云頂-下兩-赤溪-長赤-紅光-侯家-和平,鐵溪-長坪-泥溪-永安-煙溪-興隆-瓦室-麻石-鐵佛-得勝-鎮龍-江家口-望京-筆山-巖口-泥龍-邱家-云臺-三十二梁-江口-金寶-西興-響灘。“三園”即三個茶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穩步提升平昌縣茶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邱家-云臺-三十二梁-筆山),積極爭創南江縣云頂茶鄉(下兩-元潭-云頂-赤溪)、通江縣茶旅融合(永安-煙溪-興隆-瓦室)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一中心”為南江縣茶樹良種繁育中心。
談及今年春茶收入,南江縣云頂鎮村民魏子勤一臉喜悅:“今年的春茶鮮葉一斤可以賣到六七十元,上好的更是達到了100多元,12畝春茶收入4萬多元。”更讓他高興的是,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茶葉,需要大量茶樹穗條,10元一斤的穗條,今年也讓他足足賺了5萬多元。
南江縣茶葉中心主任饒志勇告訴記者,南江縣茶葉基地規模已形成以云頂鎮為核心的10萬畝茶葉產業帶,同時還不斷加強基礎投入,引進先進設備,加工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作用,全年計劃新(改)建初加工廠3個,新建智能化、自動化、連續化加工生產線1條。截至目前,長赤鎮紅頂茶廠智能化、自動化、連續化加工生產線已完成建設,其他3個加工廠均已完成主體建設。”
李艷紅介紹,近年來,巴中市不斷下足功夫助推全市茶葉轉型升級,在品種選育上,優選南江大葉茶、中茶108為主推茶樹品種,與中國農科院就提高茶葉品質方面加強合作。今年春茶期間,南江大葉茶、中茶108單芽鮮葉市場價分別達120元一斤、100元一斤,較其他品種高40%以上。
同時,巴中市還將統籌培育大中小型加工企業,促進茶葉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協同發展。扶持中小型茶葉企業新(改擴)建標準化初加工廠,加快設備更新和工藝提升,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綠茶、紅茶智能化、自動化、連續化加工生產線。到2026年,全市新(改擴)建初加工廠50個,新增智能化、連續化、自動化加工生產線15條,新培育省級及以上龍頭企業5家,其中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以上。
記者手記:既要種好樹,更要管好園
農村有一句諺語:“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意思是在種莊稼的時候,如果不認真務實,敷衍了事,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必將是顆粒無收,最終只好“餓肚子”。
這一諺語,同樣適用茶葉的發展。在茶葉基地的管護上,一點也不能偷懶、摻假,不僅要種好茶樹,更要管好茶園,因為這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石。
記者在采訪期間,不少農民表示,“種茶確實能掙到錢,甚至比種糧食掙錢”。但不少茶園的管護,卻是一個問題。巴中市茶葉研究所的調查也顯示,巴中市在茶葉產業發展中,重栽輕管現象較為突出,這與茶葉“三分栽,七分管”相悖,時不時會出現“一年不管草荒,二年不管苗黃,三年不管茶死”的現象。
據了解,新植茶園一般要等到第四年才能采摘,但前三年管理投入為0.5萬元每畝,這也是缺少管護原因之一。一些缺業主的新植茶園,村組被迫采取統栽統管的模式,管理中所需的肥料、農藥、勞務等缺乏資金來源,僅靠村集體負債支撐,難以為繼。個別業主超越自身資金能力和管理水平,承接面積過大,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茶苗長勢不及預期,有“跑路”的隱患,茶園自然無人看管。最后是在茶園施肥、修枝、病蟲害防控、采摘等關鍵技術環節缺乏對茶農的科學指導,導致沒有技術不會管。
誰來管護?毫無疑問,茶園的業主應是主體,但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督導,制定技術標準,提供技術支持,共同為茶葉發展保駕護航。例如南江縣為解決茶產業“重栽輕管”“只栽不管”“自由生長”等現象,嚴格按照“2579”四個節點,制定了技術培訓方案,定期不定期深入茶場、村組開展春季茶葉實用技術培訓,重點對茶園施肥、茶樹修剪、鮮葉采摘、茶園管理、茶葉加工、茶葉經銷等方面知識進行培訓指導。同時,充分利用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村級種茶能手、茶葉技術特派員等,引導茶農采用科學的實用技術,種好茶、管好園。平昌縣則根據天氣狀況、茶樹長勢、茶園土質等因素,從肥料配比、抗旱保苗、適時修剪等方面著手,對茶園進行“對癥下藥”。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將茶園管護好,筑牢茶產業發展的根基,就定能做好“茶杯子”經濟,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道路。
來源:巴中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