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茶經》的描述,我們了解到茶膏出現很可能與唐朝的制茶工藝有關,盡管還只是雛形,但當時的茶汁膏化現象顯然給了古人一些啟發,后來到了宋代,制茶人已經發展出專門的工藝來獲取茶膏。歷史已演變千年,如今制作茶膏跟古時候有了很大的差別,不如來看
看神奇的茶膏曾經都是怎么做出來的。
初始采用榨取法
代表:唐宋茶人
一開始在壓制茶餅的過程中,古人誤打誤撞地發現了這種由茶汁變成的膏狀物,于是改進了榨取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這時才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
新創大鍋熬制法
代表:云南土司
大鍋熬膏法到現在都還有人在使用,而且在藏族地區還保留得相對完整,最早其實是清代云南土司所創的,區別于宋人的制膏工藝,更像是一種土制法。通過反復的高溫熬制,使茶汁膏化,不少茶膏愛好者也會用這種方法自制茶膏,不過由于高溫熬制容易破壞茶葉中的營養物質,其中的飲用安全和存放問題都需要考量。
改進宮廷壓榨法
代表:清御茶坊
皇室人員總是惜命的,既然大鍋熬制的飲用安全沒法保證,御茶坊的茶匠們就挖盡了心思,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并在其基礎上進行改良,控制在相對恒定溫度下,將茶湯提取、濃縮、制膏。嚴謹制作工藝下的茶膏還被當時的藥學家寫進了文獻,甚至曾經作為國禮送贈外國使團。
常溫仿生浸提工藝
代表:貢潤祥
這一現代工藝是從清代宮廷壓榨法中發展而來的,以更為繁復、細致的工序進行茶湯的提取和濃縮,由于科技發展使制膏過程中的溫度能更好地控制,茶葉的原有物質就能更好地得到溶解并收斂成膏,使用此工藝制膏的代表品牌是貢潤祥。
現代低溫萃取工藝
代表:蒙頓茶膏
相對于高溫和常溫兩種制膏法,以蒙頓茶膏為代表的這種低溫萃取工藝,避免了高溫對茶膏內含營養物質的破壞,茶味更貼近原茶本味,而且茶膏還可以持續陳化,更貼近普洱茶的原本形式,但是工藝成本也會更高。
普洱茶膏
小小的一塊茶膏,看似不起眼,卻是凝聚了上千年來無數先輩的智慧。從簡單的榨取到現代化的萃取,變化的不僅是制作茶膏的工藝,還有人們對制茶飲茶的重視程度,折射了茶文化的傳承和制茶技藝的更迭,是貫穿古今的我國制茶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茶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