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于普洱茶是否屬于黑茶類的說法眾說紛紜,而對于當事茶,它心里的“苦”誰懂?與普洱茶結的緣分已有些日子了,每天接觸它,對它的感情可想而知。小編今天舉例說說。
(相關資料圖)
關于普洱茶是不是屬于黑茶,我們可以從以下依據論證。
一、從選料來看
黑茶是以小葉種茶樹粗老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初制毛茶;
普洱茶是以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自然發酵陳化,或人工渥堆后發酵而制成的再加工茶類。
二、從發酵的濕度來看
黑茶是直接使茶葉酶活性鈍化高溫蒸壓之后渥堆發酵而成;
普洱熟茶經過渥堆發酵,采用低溫灑水的方式。普洱生茶則是在后期的擺放過程中自行發酵。
黑茶加工濕度是鮮葉本身水分殺青剩余的部分,堆溫來源于殺青后的殘余溫度,殘存酶促呼吸作用的熱量、黑茶特征形成于初制;
普洱茶加工是初制完成后,人工加濕微生物發酵。潮水量是產生溫度高低和速度快慢的重要指標,適度潮水渥堆及微生物自然接種是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
三、從加工工藝來看
普洱茶在教科書中被歸到了六大茶類中的黑茶類,理由是都屬于后發酵茶。然而,普洱茶的加工與黑茶的加工有質的區別;
黑茶加工過程中鮮葉至成品是連續完成的。原料嫩變的不同,加工時間長短不一。從我們對云南普洱茶工藝的研究表明:普洱茶加工雖然屬于后發酵,原料基礎不同,鮮葉至成品是間斷的過程,云南普洱茶的前身是綠茶中的曬青。因此,普洱茶工藝不是黑茶工藝。如果把普洱茶連續的來看,它則是區別于現有六大茶類的另一類茶。
四、從內涵物質來看:
黑茶加工的原料是中小葉種,其內含物質相對較低,尤其是有效化學成分含量少,即咖啡堿、茶多酚、茶多糖等有益成分少,微生物作用時間相對短,有益成分的轉化也相對少,且黑茶原料化學成分未受光的作用,因此沒有光化學的參與;
普洱茶則不同,云南大葉種內含物質豐富,尤其是茶多酚、茶多糖、寡糖和他汀類等成分是構成云南普洱茶保健功能的有效物質,且與普洱茶醇厚、甘滑等品質特點相關。同時,普洱茶品質的形成除茶樹品種外,直接受光化學和有益微生物的作用,這也是普洱茶品質形成與黑茶不同的關鍵點。
五、從時間先后來看
普洱茶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是唐朝樊綽撰的《蠻書》,距今一千多年,起始年代更早;
而黑茶起源于11世紀前后的宋代,普洱茶在前,黑茶在后。
六、從《中國茶葉大詞典》對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的定義來看
基本茶類是鮮葉經過不同制造過程形成的不同品質成品茶的類別;
再加工茶類是以基本茶類的茶葉原料經再加工而形成的茶葉產品。
普洱茶是以基本茶類中的曬青綠茶為原料,經過渥堆后發酵而形成的再加工產品。
七、從陳椽教授編著《茶葉通史》中對茶葉分類的理論來看
茶葉分類應該以制茶方法為基礎。從這種茶類演變到那種茶類,制法逐漸革新、變化,茶葉品質也不斷變化,因而產生了許多品質不同,但卻相近的茶類。由量變到質變,到了一定時候,就成為一種新茶類。
而普洱茶是所有茶類中,唯一由基本茶類的曬青綠茶,經渥堆后發酵再加工,變為與曬青綠茶品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茶類。
普洱茶比六大茶類中的黃茶、白茶的數量要大的多,黃茶的年產量不過10噸,白茶的年產量不過1000噸,普洱茶的年產量在5萬噸左右,按照陳椽教授的解釋,由量變到質變,普洱茶完全可以成為一種與其他茶類不同的一種新茶類。
八、從海關商品編碼來看
2012年1月1日起,普洱茶有了單獨的海關商品編碼。普洱茶之前一直被列入植物子目,而非茶葉。但一些國家針對茶葉和植物的征稅標準不一,由于缺少單獨的商品編碼,在實際出口過程中經常因各國商品歸類不統一帶來通關困難,企業海外營銷戰略受到影響,而為其設單獨編碼,避免了各國對商品的誤解,統一了歸類,讓中國優勢產品的出口更為順利。這也證明了普洱茶正在走向世界。
黑茶主要做成緊壓茶供邊銷,屬于邊銷茶;普洱茶有各種規格的散茶和各種形狀的餅、磚、沱、團等緊壓茶,可供邊銷、內銷和外銷。
因此,普洱茶完全有資格,成為獨立茶類。以上觀點可為普洱茶正名了,之前被我們的各種說法導致它無家可歸,卻原來它就是它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