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完,有關春茶的信息就已經撲面而來,又是價格預測,又是春茶采摘,云南普洱茶雖然每年比其它地區的茶葉發芽要晚些,但茶農們受此影響也蠢蠢欲動,嚴陣以待了。
普洱茶制作工藝的第一步就是采摘,其它茶類的采摘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普洱茶當然也有。
教材上的標準
(資料圖)
普洱茶的采摘標準,書上可以查到,《制茶學》:“云南普洱茶的鮮葉原料為一芽一葉到一芽四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參照其它茶類的采摘標準,完全可以做到精細化,因為這些茶類的采摘嫩度分得很細,完全可以根據其成品的特點進行,比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特種綠茶,其采摘可以按照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嫩度級別進行,這就從理解上和實際操作上都容易得多。
而普洱茶,“一芽一葉到一芽四葉”是什么鬼?這個能算標準么?如果沒有全程參與過普洱茶的初制過程,先看到這一“標準”,絕對會讓你的大腦瞬間休眠。
普洱茶與其他茶類不同,其品質高下與嫩度級別的高低無關,也就是說,采摘的嫩度越高,品質并非越好。以宮廷普洱為例,這款罕見的以高嫩度著稱的熟普,其響亮的名頭并沒有贏得好口碑,在眾多普洱茶中只不過是香氣較有特點的一款熟茶,其甜度、醇厚度和耐泡度與其它更低級別的普洱相比相去甚遠。
實踐證明,云南大葉種的曬青普洱茶更認同細嫩和粗老搭配的鮮葉為原料。那么,問題來了:普洱茶到底要一芽幾葉來采摘呢?
實際采摘標準
這就涉及到持嫩度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株一芽四葉的鮮葉,我們說第一葉比第二葉嫩,第四葉比第三葉老,這是嫩度問題;如果這片茶園A采的一株一芽四葉較另一片茶園B采的一芽四葉嫩些,那么我們說A茶園的持嫩度較B茶園的高,這就是持嫩度問題。涉及到具體采摘:A茶園我們就可以采一芽四葉,對B茶園,如果第四葉偏老,就采一芽三葉。
云南茶區山地多,不同的氣候、海拔、降雨、土壤、森林植被條件下造就了不同風味的品洱茶品,即所謂“一山一味”。而這“一山一味”從茶樹的生長形態和鮮葉采摘的持嫩度上就開始了。
比如易武茶區和勐庫茶區的鮮葉持嫩度就比勐海茶區的高,古六大茶山中,漫撒茶山的就比依邦茶山的高。如果按不同持嫩度來采摘,加工成的普洱茶自然呈現出一山一味的各自特色,這其實也是凌亂的普洱茶采摘標準中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