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起源
史料中記載:源于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由道家啟蒙者西漢名臣張良所造。相傳漢代名臣張良好茶,謝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帶領眾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脈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張家沖隱居修道,因留戀這里的奇山異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場。其時,張良看到山下各處瘟疫肆虐,生靈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葉提煉成多種形狀的茶片——后稱薄片救治鄉民。從此渠江茶名聲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攜帶和長時間收藏,百姓皆做此茶,常飲終生無疾。黑茶薄片由此被稱為“宗祖薄片”俗稱“張良薄片”。漢代時渠江黑茶薄片就已經成為朝廷貢茶而有“渠江皇家薄片”之稱,簡稱“皇家薄片”。湖南省益陽市茶葉局局長、高級農藝師易梁生認為,他有三大依據,認為馬王堆出土茶葉來自安化黑茶薄片。后經各界考察團考證證實此觀點。
唐代時,地方官員把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獻上朝庭,皇上飲后龍顏大悅,遂賜“渠江薄片”之名。群臣飲之,如飲甘露,無不稱嘆。
興盛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成帝,將渠江薄片茶列為皇宮貢茶,自明朝洪武年間到清代道光年間,渠江薄片的貢茶歷史長達近500年之久,成為當世現存的貢茶歷史最悠久的茗品。明末哲學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有載:“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闭f明唐、宋、明乃至清朝時期,渠江薄片一直是社會公認的茶之名品。
發揚
渠江薄片,至明朝洪武年間,因皇室改為芽茶上貢,而停止生產,由此渠江薄片的傳統工藝幾乎消失殆盡。經過重新發掘和培育,查典籍、翻家譜、訪黑茶民間藝人,最終梳理出渠江薄片的制作工藝脈絡,讓這一瀕臨消失的古老工藝得以傳承。
2007年,渠江薄片茶被評為湖南名茶;2008年3月,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渠江薄片被列為湖南省四大名茶之首。2008年7月,渠江薄片,申報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0月,“渠江薄片”被評為中國茶葉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