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大茶類中,黃茶雖然小眾,對于許多人來說或許是聞所未聞的,卻自己獨立為一個分支,在獨特工藝上發揮其它茶類所不能及的營養作用。
它生長地域大多宛若人間仙境,它在加工中的悶黃步驟讓茶葉發黃,它香氣特別且令人難忘,它滋味鮮醇回甜比其它茶更有韻味,它無論干茶還是葉底都看起來黃黃的卻能在湯水中綻放艷麗。
【資料圖】
這么不起眼的黃茶,卻因著獨特的工藝自身形成不少消化酶,茶性更加溫和,滋味更加甜爽,香氣更加清幽,喝著讓人更容易接受。
黃茶的基本工藝近似綠茶,但在制造過程中,揉捻前或揉捻后,或在初干前或初干后加以悶黃,因此成品茶具有黃湯黃葉的特點。
既然黃茶這么重要,那杯小茶就有必要給大家介紹。有人說安徽有“三黃”:黃山,黃芽,黃梅戲,可見霍山黃芽之聲望。
盛唐時,淮南道從北地直達大別山南麓,霍山黃芽聞名遐邇。《同治六安州志》中說,“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边@里所說的仙茶就是古壽州霍山黃芽,今稱“霍山黃芽”。
自明朝始,霍山黃芽便被列為貢茶。明代文士陳霆在《雨山墨談》中稱霍山黃芽為“天下第一”,可想當時,黃芽清香,真是溢滿乾坤。
因黃芽產自于深山林區,海拔高氣溫低,茶葉生長周期緩慢。一般在四月上旬正式開始采制,四月下旬結束制作。因采摘周期較短,產量少也顯得珍貴。
清明谷雨時節是皖西茶農最為忙碌的時候。他們背著竹籮,頭戴草帽,常在天色微明的清晨就到茶園里采摘芽尖。
霍山黃芽屬于黃小茶,采用的是一芽一葉或微展的一芽二葉的茶樹鮮葉。
其采摘標準非常嚴苛,葉長不過寸余,都非常整齊。采摘時無芽的不采,而且不得帶進雜質。
采茶人心力澆注,全在茶尖,心靈手巧者半天所擇茶草亦不過兩三斤。
霍山黃芽,曾經的貢茶,制茶工藝極為繁復,在清末民初卻一度工藝絕跡。
上個世紀70年代,霍山茶葉市場復興,霍山黃芽之名失而復得。鄉野百姓廣種茶樹,民間制茶工藝仿效古法,代代相傳,雖不復當初,亦不失新味。
歷史上霍山黃芽為黃小茶,制作流程包括殺青→悶黃→干燥。
制成干茶微黃,茶湯綠黃,口感醇厚,葉底黃亮。八十年代以來為迎合市場需要開始大規模試制綠茶,采用綠茶制法,省去悶黃工藝,制成霍山黃芽綠茶制法,茶湯清新,口感鮮爽,也頗受市場歡迎。
茶葉外形似雀舌,色澤潤綠泛黃,細嫩多毫,湯色稍綠黃而明亮,香氣清幽高雅,鮮醇回甜,葉底黃綠嫩勻。
在這個悶黃的工藝中,形成黃茶品質的主導因素是熱化作用。
熱化作用有兩種:一是在水分較多的情況下,以一定的溫度作用之,稱為濕熱作用;二是在水分較少的情況下,以一定的溫度作用之,稱為干熱作用。
在黃茶制造過程中,這兩種熱化作用交替進行,從而形成黃茶獨特品質。研究黃茶堆積悶黃的實質:濕熱引起葉內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這是形成黃葉黃湯,滋味醇濃的主導方面;而干熱作用則以發展黃茶的香味為主。
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它能夠促進脂肪細胞的新陳代謝,有助于脂肪的分解,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堆積,實為懶動型肥胖者最佳的健康瘦身減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