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現狀
桐城小花,又稱——小花茶。《桐城風物記》:“茶,凡山園皆有種者,唯……龍泉庵中茶產于云霧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減于龍井。龍眠山孫氏椒園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蘭花茶之稱,屬皖西蘭花茶品系。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有機綠茶,茶農在線網絡直銷,物超所值。創制于明代,產于桐城市,主產區位于龍眠山。自明迄今,擁有五百余年產制歷史。桐城小花茶葉生產較為分散,多為茶農分散經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榮獲稱號
1986年桐城小花獲安徽省名茶稱號,1991年獲“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銀獎,1998年通過安徽省名茶復審,同年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次年又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農業大學茶葉專家的指導下,又開發研制了龍眠春翠。
該茶以龍眠山之顛的楊頭、黃草尖、黃嶺140公頃茶園為基地,于清明到谷雨期間,擇晴天在龍眠群體中葉種和無性良種茶園中,采一芽一葉初展,長度2.5—3厘米的芽葉為原料,經攤放、殺青、初烘、理條、復烘、提香等工序,全程采用名優茶機械加工。成品茶外形條直微扁,勻齊壯實,色澤翠綠鮮活,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香氣清香持久,葉底嫩綠勻亮。1998年5月經安徽省茶葉專家評審,列為省級名茶。同年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
良種增產
改革開放后,引良種,改茶園,機械制,產量增,全市茶園800公頃,1998年產桐城小花18萬千克;2004年1400公頃,產30萬千克。1996年安徽農大茶專家指導,研制了龍眠春翠。成茶勻齊,澤翠鮮活,味鮮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獲安徽名茶稱號,1991年獲“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銀獎,1998年通過安徽省名茶復審,獲98國際名茶博覽會名牌推薦產品稱號,1999年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桐城小花,一般在谷雨前開采,選一芽二、三葉,肥壯、勻整、茸毛顯露的芽葉,經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剔揀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頭8000—10000支。產品分為特級、一二三級。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社會評價
龍眠深山靈氣如蘭如霧,如夢如詩,清雅的芳華縈繞于心,唇齒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山清水秀。境內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明大司馬孫晉魯山,隱龍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筑“椒園”。
愛茶,宦游得異茶,乃高麗貢籽,植之,貢朝椒園茶,與“顧渚”“蒙頂”齊名,后擴大。《皖志述略》載:“小蘭花茶,是桐城特產。此采采摘于清明之后,選一芽兩葉或三葉,沖泡后芽葉似蘭花,而且含有山上野蘭花清香,故名‘小蘭茶’。”清姚興泉《龍眠雜憶》:“桐城好,谷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云烹”。《桐城風物記》云:“品不減龍井”。桐城民間曰“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