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茶一定要懂點歷史,只有了解茶的過去,你才會明白茶的未來。
【資料圖】
雖然略有些枯燥,但是我們還是開始吧!
縱觀中國紅茶400年間興衰歷史,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
①1840年以前的“始創與發展階段”,歷時約200~300年;
②1840-1880年的“鼎盛輝煌階段”,歷時約40年;
③1880-1949年的“走向衰落階段“,歷時約69年;
④新中國成立后,即1950-1988年的“振興發展階段”,歷時約38年;
⑤改革開放后,即1989年至今的“轉型升級階段”,已歷時30年。
第一階段“原始發展階段”
在明朝之前,所有現存的史料里是沒有“紅茶”的相關記載的,所以紅茶的歷史應該從明代開始說起。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剛打下天下不久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為減輕民間負擔下詔罷造團茶、改貢芽茶,這使得一向以制龍鳳團茶餅著稱的武夷貢茶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況。
宋朝時期的龍鳳團茶餅
慢慢地到了明末年間,茶葉的發酵技術首次在武夷山出現。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關于發現紅茶技術的武夷民間小故事了。
相傳約在明末某年,時值采茶季節,有一支北方軍隊路過廟灣時駐扎在茶廠,睡在了茶青上。
待軍隊開撥后,茶青發黑,茶廠老板心急如焚,把茶葉搓揉后,用當地盛產的馬尾松柴塊烘干,烘干的茶葉呈烏黑狀,并帶有一股松脂香味。
烘好的茶當地沒人要,茶廠老板便挑到距廟灣45公里外的星村茶行賤賣。
沒想到第2年,茶行還要定購該茶,并付了2-3倍的價錢,之后紅茶便越做越興旺。
講完紅茶的起源,我們來講一講紅茶是何時、如何運到國外的,以至于風靡全球~
明末初期,得益于當時剛剛興起的海上遠東貿易,正山小種以其獨有的特色被帶入了國際市場。所以當時還有一句很有意味的說法:“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賣”。
根據歷史記載,歐洲開始進口紅茶的確切時間是在1610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以東南亞為中心的整個亞洲貿易,他們最先把紅茶帶回歐洲。隨后飲用不發酵的綠茶習慣也逐漸開始傳入法國和英國。
而紅茶下午茶的風靡卻得益于一位皇后。1662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帶了兩箱紅茶作為嫁妝以便隨時飲用。至此便成了英國第一個飲茶皇后,從此,飲茶之風盛行于英國。
這時候紅茶還有了個外文名——“BlackTea”,這主要是因成品紅茶色澤烏黑潤澤而得名。
第二階段“鼎盛輝煌階段”
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受五口通商后紅茶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的拉動,茶園面積和茶葉總產與年俱增。不少廣東茶商紛紛攜巨資到綠茶產區推廣“綠茶改制紅茶”技術,促進了紅茶生產的快速發展。
這是中國紅茶生產與貿易最鼎盛的歷史時期。
據海關資料顯示,1840-1895年間,中國工夫紅茶年出口約5萬噸,其中1880年出口10.01萬噸,比1840年出口量增加6倍,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