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采,是一種守成,也是一種追尋。
壩歪說起來是個寨子,只是冰島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但其實“壩歪”這兩個字所涵蓋的面積,要遠比這兩個字所代表的行政級別大得多。
從彈石路到壩歪寨口的崗哨只有一條路,大過了崗哨再向上,就會開始出現岔路口,從岔路口的路走進去,又會有新的岔路口。上坡下坡,左轉右轉,壩歪寨子中的路就像是一張以寨口崗哨為起點的樹狀圖,密密麻麻覆蓋了整群山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我根本記不清,通向每一片茶地的路該怎么走。岔路口長得都差不多,沒什么特殊之處,道路兩旁雖然植被密集,但看起來就是一團亂七八糟,也沒有參考的價值。
所幸帶隊的副總和司機師傅在這方面天賦異稟。副總靠著這么多年下茶山的經驗,倒是早已輕車熟路,雖然偶爾也得靠路邊的一垛柴火做提醒和參照。而司機師傅則是靠著記憶樹,時至今日,我仍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地域廣大的同時,其實壩歪之內還有許多細分的區域。
張家寨和楊家寨、大灣山和丙野山,這些聽著相似,走起來卻似乎很遠的地方足以讓第一次進山的人暈頭轉向,站在茶地中尋找之前守采的地點,你會發現,有時可能會在對面的那座山上,有時則可能會在背后的那面坡上。
甚至還有些地方根本沒有漢語的名字,比如“嘎密柯”。當時在茶地中詢問這片區域的名字,當地的供應商愣了一下,說沒有漢語名字,只有當地少民族語言的名字。
我聽了兩遍才聽清大致是哪幾個音,而且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第一個音不是“嘎”而是“喀什”的“喀”。
在壩歪守采的過程中,有片茶地令我印象深刻。
當時守采的時候當地的供應商告訴我們那里還有一處茶地,問我們要不要下去看看。但到了那片茶地上方,方知大事不妙。
那片茶地在山坡的底部,幾乎被外部的茶地包圍起來,原始而封閉。目測整片茶地坡度超過70度,后來發現坡頂和坡底高度差將近100米。地面植被叢生,還散落低生長著不少粗壯的枯樹樁,土質松軟,極易塌陷,路程極為艱難。
但等到下面才發現,這片茶地堪稱壩歪密境。茶樹錯落在山坡底部,茶樹主干細長而直,樹干極高。茶地旁邊是一條天然溪水,水溫有些凜冽,溪水清澈可見青苔。一步寬的對岸就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中日光稀疏,植被繁密不見土壤。
當天晚上我再次想起這片茶地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片茶地就是一個答案,關于古域為什么要守采,關于古域為什么要年復一年地開進茶山。
這是一種追尋。追求的是腳踏實地的真實,尋找的是未曾發現的美好。
只有真真切切的釘在茶山,才真正有可能走遍茶山的每一個角落,才有可能發現那些別人未曾發現或是疏忽遺漏的美好,而每一次新的發現,其實都是扎根產區的回報,都是踏實做茶的獎勵。
我們老板說,做茶的人要有敬畏心。因為心中有敬,所以切身實地;因為心中有畏,所以不敢潦草,而正因為這份敬畏心,所以我們從未停止追尋!